文/图本报记者 吕超
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湖北省复赛上,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湖工职院”)斩获3金1银7铜,连续第八年荣获“优秀组织奖”。其中,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赛道有1项作品获奖,职教赛道有10项作品获奖。
这11项大奖从全省141295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,不仅刷新了学校11年参赛史的最佳战绩,更折射出这所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,在深耕创新创业教育、赋能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留下的坚实足迹。回溯其赛事征程,从首届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蹒跚起步,到如今的全面突破,每一步都印证着“扎根地方、产教融合”的办学理念。
从“蹒跚起步”到“全面开花”:十年磨一剑的教育坚持
“2015年我第一次组织学生参赛时,全校参与的项目只有10来个,如今有1781个申报项目、7000余名师生参与,这样的变化是我们当初想都不敢想的。”该校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陈明超感慨万千。作为从首届赛事便坚守至今的“元老”,她见证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从“初期探索”到“核心课题”的转变。
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战绩中,更贯穿于2015年至今的所有赛事征程:学校累计选送项目16000余个,参赛师生8万余人次,斩获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中华职教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全国总决赛银奖5项、铜奖6项,湖北赛区金奖32项、银奖34项、铜奖90余项,形成210项成果;连续八年获“优秀组织奖”,三年获得“集体贡献奖”,还获评教育部特色教材、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、校园科技孵化器、众创空间等多项荣誉。
彼时,在不少高职院校的认知里,“创新创业”似乎是本科院校的“专利”,职业教育只需专注于“把技能教扎实”。但湖工职院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:新时代的技能人才,既要有精湛技艺,更要有创新思维。2018年11月,该校在原就业指导中心基础上成立创新创业学院,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专门化组织保障,这也成为赛事成绩突破的关键节点。
学校将赛事参与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,构建起“党委统筹、多部门协同、全院参与”的工作格局。自3月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湖北省复赛赛事启动以来,该校全面动员师生备赛,精心组织校级选拔赛,通过深度推进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让创新创业从“少数人的尝试”变成“全员的必修课”。历经校级选拔、省赛网评、小组赛和金奖排位赛等多轮激烈角逐,4支参赛团队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路披荆斩棘,最终拿下3项金奖,展现了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丰硕成果。
“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,而是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,让创新精神融入每个学生的血脉。”该校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李爱萍坦言,正是这种扎根育人本质的追求,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一张亮眼的名片。
从“课堂理论”到“实践突围”:扎根大地的创新力量
在湖工职院绿松石产业学院《冷固叠彩智创未来》项目团队的工作室里,大漆与掐丝珐琅的跨界作品琳琅满目。
“从校赛时的青涩构思,到省赛时的从容答辩,团队熬过了无数个修改方案的深夜。”指导教师冷晓颖拿起一件用绿松石废料制作的珐琅茶具,眼中满是自豪:“学校搭建的平台和专家库,给了我们最关键的支撑,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。看到传统工艺通过创新设计获得市场认可,这种教学成果落地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。”
该项目依托学校全国唯一的绿松石产业学院,聚焦绿松石加工废料利用率低、生漆产业萎缩、传统掐丝珐琅工艺成本高且效率低三大非遗传承痛点,开设掐丝珐琅订单班。通过技术创新与跨界融合,实现了“资源困境破解、非遗技艺焕新、职业人才孵化”的多重效益,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
在该校6111实训室,《藻情先知智控先行》项目的设备持续运转。“惟其艰难,才更显勇毅。这份勇毅,藏在张老师一遍遍打磨细节时沙哑的声音里,藏在凌晨三点那杯提神的咖啡中……”项目负责人陈滋潮的微信朋友圈里,字字句句都透着奋斗的艰辛与温暖。为了构建“空天地”立体式水质监测预警与AI靶向清藻系统,团队带着设备跑遍了市内几十个小流域采样,成员轮流在实验室通宵调试算法模型。
如今,这套旨在构建“监测-预警-治理”一体化闭环体系的系统,已实现自主设计“空天地”立体监测网、研发监测数据库与智能预警模型和 AI视觉清藻系统三大创新突破,其监测全覆盖、预警速响、治理高效率的优势显著,为守护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贡献了实实在在的智慧方案。“看到自己的研究能为家乡的生态保护出份力,再苦再累都值!”陈滋潮说。
《髹漆与共未来可期》项目团队将实验室直接“搬”进了竹溪县的漆树林。作为“中国漆都”,竹溪生漆曾远销海外,如今却面临文化断层、工艺费工耗时、产品缺乏创新、传承后继无人的多重困境。“在学校支持下,我们联合竹溪髹漆世家第四代传承人魏华山,经深入调研并在导师指导下,成立了生漆非遗智造研究院。”团队核心成员沈滢介绍,他们既致力于推广生漆文化、传承生漆技艺,也在为振兴漆乡产业、培育生漆人才不懈努力,力求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。
从“赛场佳绩”到“育人长效”: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
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作为我国规格最高、覆盖面最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,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。”该校党委副书记、院长郑强表示,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,已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为了让创新种子生根发芽,学校搭建起完善的支撑体系: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,构建了覆盖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——开设《职业生涯规划》《就业指导》与《创新创业教育》三门必修课,以及《SYB创业培训》《从创意到创业》等公共选修课,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系统化载体。同时,组建由企业家、技术专家组成的“创新导师库”,为项目提供全流程指导。2024年启动成果申报后,学校《创新创业教育》于今年获评全国首批专创融合“金课”,相关团队获评专创融合“金师”团队;学校荣获全国“创新创业100强院校”称号。
更关键的是,该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地合作深度融合。秉承“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”的办学理念,湖工职院与我市所辖各县市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,通过“一个专业群引领一个地方特色产业,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地方品牌产品”举措,使产业学院成为创新项目的“孵化器”。
针对我市山区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,学校从201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“一村多名大学生”培养计划,悉心指导学生依托产业项目参加赛事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创,着力培养“用得上、留得住、接地气”的新型人才。
如今,湖工职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形成良性循环: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持续高涨,教师指导项目的能力稳步提升,企业合作项目的数量逐年递增。此次获奖的11个项目中,已有部分项目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,即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“成绩属于过去,未来任重道远。”李爱萍表示,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朝夕之功,而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。学校将持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构建“创新引领创业、专业支撑创业、市场导向创业”教育模式,深化专创融合与产教融合,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,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。

“建行杯”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湖北省复赛现场赛。

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开展《冷固叠彩智创未来》项目。
【原文】